东风导弹过于先进大方展示 央视首次公开无依托发射!央视镜头突然拉近,展示了戈壁滩上一台16.5米长的巨型导弹发射车疾驰而过。车辆急刹车时,轮胎在沙石地上发出短促的嘶鸣声。不到一分钟,冷发射系统将一枚东风-41洲际导弹弹射升空,导弹发动机在空中点火,整个过程仅用时两分钟。这是2025年8月央视首次公开的东风-41无依托发射画面,镜头清晰到能看见发射车轮胎盖上的排风口。
东风-41弹体直径2.78米,战斗全重超过60吨,可携带10个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爆炸当量达65万吨TNT。它以26马赫的速度飞行,从中国本土发射最快约20分钟可达美国本土,最大射程1.4万公里,覆盖全球大部分区域。该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北斗卫星导航和星光制导,即使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观测恒星位置自动修正轨迹,将命中精度控制在100米范围内。
发射车装备了红外夜视摄像头和全向摄像系统,轮胎盖装有强排风系统以降低红外特征。它能在坡度30度的山地行驶,在高速公路甚至篮球场上实现“无依托发射”,这意味着不需要预设发射阵地,几个人就能完成发射程序。这种设计极大提升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灵活性。
此次央视详细展示东风-41引发了广泛猜测。按照中国武器装备发展规律,当一款装备被官方详细报道时,通常意味着更新一代装备已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服役。此前东风-31和东风-31AG详细报道后,东风-41便公开亮相。军事爱好者调侃称,东风-41已成为“牛夫人”,这一说法反映了外界对更先进导弹的期待。
网络上流传着疑似新一代东风-51的部分参数,据称其射程提升至1.5-2万公里,能覆盖全球任意点;末端速度达30马赫;最多可携带30枚分导式核弹头。它采用“跳石弹道”技术,能在大气层边缘多次跳跃变轨,使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制导系统在北斗卫星导航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末端打击精度据称可达10米级。
军事专家魏东旭在央视节目中解读称,核威慑的关键在于“可信性”,而东风-41的高生存力和快速部署能力正是这种可信威慑的核心。2024年9月25日,中国火箭军成功发射一枚携带模拟弹头的洲际导弹,准确命中太平洋预定区域,展示了中国核力量的可靠性。
与国际现役主力洲际导弹对比,美国民兵-3射程约13000公里,最多携带3枚分导式核弹头;俄罗斯萨尔马特射程约18000公里,最多可携带10枚核弹头。东风-41在分导式弹头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若疑似东风-51的参数属实,其分导式弹头数量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洲际导弹发展历经数十年。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试射成功,飞行约9000公里后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此后,中国陆续发展出东风-31系列固体燃料机动发射导弹、具备分导式多弹头能力的东风-5B,以及2019年国庆阅兵亮相的东风-41。
央视此次公开东风-41细节,展示了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成果。火箭军装备体系中,东风-41是具有战略属性的“杀手锏”武器,采用“储运发”一体化模式,导弹储存、运输和发射都在一台重型越野卡车上完成。中国洲际导弹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从液体燃料到固体燃料、从固定发射井到机动发射、从单弹头到分导式多弹头的跨越,这些进步提升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随着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洲际导弹的突防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导弹技术在精度、突防能力和智能化方面持续进步。央视节目展示的东风-41发射画面,显示其在复杂地形下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发射能力。
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旨在构筑和平防线。洲际导弹作为战略威慑力量,其存在意义在于确保可信的核反击能力。央视选择在特定时间节点公开东风-41细节,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核力量的可靠性和现代化水平。从东风-5到东风-41,中国战略核力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镜头下那枚腾空而起的东风-41,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进步。核威慑平衡是国际战略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发展对这一平衡产生了影响。
驰盈策略-驰盈策略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