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第二十届养猪节上,牧原股份上千名管理干部、场长等,从全国各地的场线回到总部,所有牧原人都穿着被他们称为“战袍”的西装,在总结与表彰中庆祝这一节日。在养猪节期间,牧原股份回应了降本、港股IPO、出海等一系列外界关注的问题。
01、“拼成本”仍是竞争核心
“牧原股份5月份的完全养殖成本是12.2元/千克,2025年全年的平均成本目标是12元/千克,相当于在年底要实现11元/千克的成本。10元/千克不会是很远的事儿了。”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秦军在养猪节沟通会上表示。
养猪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这已成行业共识。近几年,通过不断降本来挖掘利润,成为养猪巨头们竞争的核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5月,牧原股份商品猪的销售价格为14.52元/千克,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元/千克。可见,如果成本没有进一步下降,在猪价下行后,牧原股份的盈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
展开剩余82%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对成本的控制在行业内领先。2024年,牧原股份业绩暴增,背后同样与降本密切相关。2024年,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1379.47亿元,同比增长24.43%;归母净利润为178.81亿元,同比大增超519%。
2023年,牧原股份的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15.0元/千克,比2022年全年的15.7元/千克有所下降,而2024年底已降至13元/千克。2024年全年,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14元/千克。
逐月来看,也在不断下降。2024年5月,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4.3元/千克,6月降至14元/千克左右,7月降至13.8元/千克,8月降至13.7元/千克……而到了2025年5月,已降至12.2元/千克。一年时间,降了近15%。
在养猪节期间的创新表彰大会上,牧原股份首席财务官高曈提到,2025年1月至5月,在养殖端,牧原股份所有区域都实现了盈利。
牧原股份是一体化的养殖模式。牧原股份称,其统一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并在此养殖模式下,探索出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而同行业可比公司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或多或少采用了与农户合作的模式。
养殖模式的不同,对于养殖成本构成和平均养殖成本等均有一定影响,进而造成毛利率的差异。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牧原股份凭借其一体化、精细化的管理,虽然前期投资大,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再加上精细化的管理,使得其对养殖成本的控制在行业领先。
养殖模式也只是一方面。降本的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及对疾病的防控。
牧原股份是如何做到养殖成本持续下降的?对于这一疑问,秦军从行业与企业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秦军表示,中国养猪行业的特点是总量大、从业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这就造成了全国的养猪成本差异比较大。“有这么大的基数在,且差异较大,如果持续在行业内领先,你就可以获得一个超额的回报。”
从企业角度来说,能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最核心的还是对疾病的管控。“对于牧原来说,疾病管控、健康管理,是所有矛盾的核心。当然,这背后需要研发、管理、装备、人才等各方面的持续投入。”秦军进一步分析道。
牧原股份还与西湖大学合作成立了实验室,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其可作为猪饲料基本原材料——豆粕的替代品。
不过,合成氨基酸成本还比较高。“合成氨基酸相当于豆粕价格的调节器。现在也可以使用合成氨基酸,但是不划算,因为豆粕价格更低。不过,合成氨基酸可抵御豆粕价格的上涨,为牧原提供一个防御性的选择。”牧原方面称。
02、赴港IPO,牧原要出海
当前,养猪行业所处的猪周期,与此前几轮周期已经大不相同。牧原股份将现在所处的猪周期的特点总结为“弱周期、窄波动、慢变化”。
也就是说,猪企的业绩不再依赖猪价的大起伏,而是取决于能否在微利空间中跑赢行业平均成本线。
牧原股份将战略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成本深挖。这一转折发生在四年前。2021年上半年,猪价突然像是坐上了下行电梯,上一年还高高在上,短短几个月之内,突然大幅下降。这使得养猪巨头不得不停下大规模扩张的步伐。2022年5月,在对标国际一流生产水平后,牧原股份提出每头猪还有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
也就是说,按照当时的行情,要向每头猪挖掘600元的利润空间。
基于这一目标,牧原股份从饲料、种猪育种、养猪等环节做起,不断降本。牧原股份称,未来,随着公司在疫病防控、营养配方、种猪育种、智能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与不断优化,养殖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对于未来,牧原股份表示,“不赌猪周期”,主要从三方面寻求增长:聚焦主业,持续深挖成本空间,提升生产成绩,充分利用已建成产能;探索产业互联的增长机遇,向行业输出技术,联农助农;推进国际化战略,出海寻增长。
目前,牧原股份正在推进港股上市。5月底,牧原股份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H股并在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
“面向未来,港股IPO是牧原开展海外业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秦军表示。
为什么出海,简单来说,在养猪行业,国内市场已经到了一定规模,而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存在一定机会。
2024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达7160万头,是曾经行业第一、现在行业第二温氏股份的2.37倍;牧原股份的屠宰量达1252万头,已经超越国内老牌屠宰巨头,也就是牧原股份的河南“老乡”——双汇发展,成为新任行业第一。
海外落的第一子,在越南。2024年,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牧原股份将为其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并推进人工智能在养殖产业链中应用……”
谈及越南市场,秦军表示,当地生猪行业装备水平、研发投入、疫病防治水平等方面与国内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牧原股份来说,这是发展机遇。而牧原股份经历过非洲猪瘟的考验,多年来积累的生产能力,如技术、装备以及管理能力,可以输出。
“对于海外业务,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牧原主要是技术、装备与服务的输出。”秦军称。
(作者 | 张向阳,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发布于:北京市驰盈策略-驰盈策略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