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8”这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影片《731》全球上映。这一时间选择绝非偶然,本身就是一段无声的序言:不仅承载着对民族伤痛的深切铭记,更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苦难记忆,置于世界反法西斯的宏大叙事中,昭示着对和平的共同守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影片在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与观众见面,更使影片本身超越了一般商业娱乐产品的属性,被赋予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承健所言:“反法西斯斗争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共同的责任。”而《731》选择在这一历史节点面向世界公映,正是以影像话语为时代回响,将历史的警示,化为一份当代宣言,一种践行这份“共同责任”的当代表达。并且,这份回响的力量,恰恰藏在其主动的艺术创作而非被动的苦难再现中。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要在国际传播中彰显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实力,而反法西斯题材恰恰是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题材之一。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拍,如何在维护和平,维护人类共同命运与利益的话语中,寻找到一种对话与交流机制,而这种机制都需要落实在具体的叙事情节与具象的视听表达层面。影片《731》并未止步于对暴行的被动呈现,而是在主动的艺术创造层面,对人性与情感做了深入挖掘。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以“装疯卖傻”的隐忍求得生机,却在日本人试图用编号消解其“人”的属性时,毅然选择捍卫自己的姓名与尊严,哪怕直面生死。这一情节极具象征意义:日军赋予“编号”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人异化为冰冷的实验品;而杜存山对“姓名”的坚守,则是对“人”的尊严最顽强的捍卫——影片正是通过这样的主动叙事,让苦难背后的人性力量浮出水面。更深刻的是,这一情节桥段的设计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以731部队为代表的法西斯与军国主义,其罪行远不止于肉体摧残,更在于试图从精神与心灵层面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
并且,这种对人格与民族精神的侵蚀,历史硝烟并未散尽。在当下的复杂格局中,它正穿透时空,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731》中诸如“樱花烙印”的深刻隐喻,正是对这种隐形侵蚀的强力回应——它昭示,唯有铭记精神被摧残的痛楚,才能筑牢文明与尊严的防线,这正是影片践行“共同责任”的深层内核。
历史题材创作的精髓在于把握“艺术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辩证关系。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深究:731部队受害者“马路大”的居住饮食条件异常洁净,这与实验区的血腥残忍形成强烈反差,构成巨大叙事张力。这一看似违背常理的“优待”细节,绝非简单的艺术虚构,而是根植于对特定历史逻辑的深刻洞察——正如文化人类学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文化根源进行深入剖析后所指出的:一种将雅致内敛与冷血残暴推向极致并统一于“耻感文化”的矛盾体,影片正是通过这种视觉化的矛盾统一,揭示了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肌理——这种克制本身,即是对历史苦难最有力的表达,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厚重感。
人们常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而珍爱和平的前提,正是铭记真实的历史。唯有尊重史实,才能警钟长鸣。影片《731》的创作便是在这一观念驱动下的一种创作实践。创作期间,创作团队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与实物证据,还特别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考据史料,并邀请馆长金成民先生担任历史顾问,确保了创作的严谨性。正是基于这种以尊重史实为前提的创作观念,使得影片的整体叙事与视觉造型,在追求历史真实还原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克制而富有张力的美学特质——这种克制本身,即是对历史苦难最有力的表达,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厚重感。
“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如何让青年一代真正读懂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让沉重的历史教训“入脑入心”,正是当下文艺作品需要深耕的课题。在此意义上,影片《731》的上映,无异于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堂沉浸式的“历史思政课”。它超越了一般性的史实陈列,通过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将历史真相、民族气节与人性的拷问直击观众心灵,从而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为筑牢历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影像支点。
如果说历史考据是筑牢创作根基的“磐石”,艺术表达是激活历史记忆的“密钥”,那么揭示历史真实、传承抗战精神则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灵魂”,更是这类题材承载思政教育价值的核心落点。影片《731》对历史细节极具严谨的态度和考据式的还原,以及针对人性与文化根源的深刻剖析,并非停留在对苦难的陈列或对罪行的控诉,而是通过可感的影像叙事,将抽象的历史真实转化为具象的精神坐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
纵观历史,731部队惨绝人寰的暴行,绝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军国主义罪恶与人性之殇。而影片中“马路大”的遭遇所承载的,也不仅只是个体的苦难,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所承受的集体创伤。正是基于此,创作者对历史逻辑的坚守与文化根源的深入挖掘,在让观众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罪行本质的同时,更能让观众从中深刻体悟到:唯有自强不息、坚守宁死不屈的气节,方能守护和平、彰显正义。
这种从“历史事实”到“精神内核”的淬炼,让抗战精神摆脱了抽象的说教,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情感洪流。当观众在影像中见证苦难与抗争,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解,便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源于灵魂共颤的深刻认同。
来源:新浪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驰盈策略-驰盈策略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