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起,印度总理莫迪用八天时间马不停蹄地走访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及纳米比亚五国。这是他执政11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海外出访,也创下多个“首次”:30年来首位访问加纳的印度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造访阿根廷、近60年来首度踏足巴西。表面上,这是一次名为“团结之旅”的全球南方巡演,实际上却暗藏着趋利避害的深层考量。
莫迪在2014年首次上台后,并未急于强调印度的“全球南方”身份。当时的外交重心集中在“邻国优先”战略和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政策,同时大力向西方靠拢。印度对以“不结盟运动”为代表的全球南方阵营热情有限。然而,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格局加速分化,美欧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俄乌问题上“选边站”,这让印度深感压力。为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又要在中美博弈中获得空间,印度逐渐重拾“全球南方”身份,借机强化自身的外交话语权。
真正把全球南方外交从口号推升为战略,是在2023年印度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彼时,新德里通过举办两次“全球南方之声峰会”,邀请除中国外超120个发展中国家参会,并在G20峰会上促成非盟成为正式成员。印度由此开始高调自诩为“全球南方的领头羊”,在西方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灵活周旋。
2024年大选结果不如预期,使莫迪3.0政府的外交趋向更加务实。新一届政府确立了“印度优先”为核心指导原则,围绕国家发展与安全展开全球南方布局,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关键矿产外交。为了推动“印度制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印度必须确保稳定的稀土、锂、钴等关键矿产供应。莫迪政府一方面加入美国主导的“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海外矿产有限公司(KABIL)在全球布局资源。今年1月推出的“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明确了扩大海外投资的方向。阿根廷的锂项目、刚果(金)与赞比亚的铜钴矿、加纳的黄金、纳米比亚的铀矿,都是莫迪此行的重要议题。
第二,推广“DPI+”模式。依托印度在数字身份认证、移动支付领域的成熟经验,莫迪政府大力推动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PI)的国际化。Aadhaar身份平台和统一支付接口(UPI)已经在南亚及中东多国落地,莫迪此次还试图将UPI扩展至加纳、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及纳米比亚。值得注意的是,UPI在今年7月交易量已超越Visa,成为全球最大实时支付体系。DPI与医疗、教育、科技等产业结合输出,逐渐形成“DPI+”组合拳。
第三,印度洋战略升级。自2015年提出“萨迦尔愿景”以来,印度一直将印度洋视为战略要冲。今年莫迪在毛里求斯提出“马哈萨迦尔愿景”,把合作范畴由印度洋沿岸国家扩展至整个南半球,并将毛里求斯提升为首个“加强版战略伙伴”。印度洋被重新定义为全球南方外交的核心舞台。
除了主动出击,莫迪此行也带有“防守”的意味。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美国对外贸易保护主义全面回潮,印度率先感受到冲击。7月30日,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8月6日又宣布追加同等税率,理由是印度“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
面对压力,印度一方面低姿态递上“大礼包”,通过降税争取贸易谈判空间;另一方面则借助金砖平台协调立场。7月的里约峰会上,莫迪与其他国家一道在《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明确反对单边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与此同时,印度还利用多边场合提出改革世贸组织的“30 for 30”倡议,并要求峰会文件加入反恐强硬措辞,以满足国内的安全诉求。
这些动作表明,印度正在把金砖等多边机制当作抵御特朗普冲击的“临时避风港”,同时争取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
莫迪3.0的全球南方外交,本质上是以国家利益为唯一指向的“工具性外交”。它精准筛选对象国:资源富集、与中国竞争、侨民集聚或地缘关键,都是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但问题在于,特朗普政府推行赤裸裸的交易主义,使印度左右逢源的空间迅速压缩。
拜登时代的美国曾为了“以印制华”而容忍印度的摇摆,而特朗普则要求明确回报。美印之间的“战略自主”很可能难以维持平衡,印度或许不得不在西方与全球南方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随着金砖机制扩员,能源合作、本币结算、去美元化等议题愈发重要。2026年,印度将担任金砖轮值主席国,这无疑是对莫迪政府全球南方外交的严峻考验。倘若印度继续以“印度优先”为核心,把战略自主异化为“左右逢源”的两面取利,既可能引发全球南方伙伴的疑虑,也可能失去西方的信任。
驰盈策略-驰盈策略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