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7月9日上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在论坛设置的高端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文明间的包容与互助”展开深度探讨,这一议题既是对主论坛 “美美与共” 理念的生动呼应,更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包容理解尊重
促进文明互助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演变的主要形式。”在论坛高端对话现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牛喜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接纳、理解与尊重,是文明间互助的基石。“我们应秉持这种包容态度,看待世界上的多元文明,在互助中实现共同进步。”
在当下,文明间的包容与互助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牛喜平表示,要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拓宽交流渠道,减少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增进文明间的相互认知,进而促进包容与互助。
何为文化包容?何为文明互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文明的互助从无固定模式,却始终遵循着 “各美其美” 的前提与 “美美与共” 的归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文明都有独特之处,在相互尊重、平等包容的前提下,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文化交流激发文化生产力,进而实现文明的再生和复兴。”高金萍说。
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孔德立认为,儒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智慧与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祖天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连接‘人—祖—天’的精神纽带,近年来为推动中西文化对话中发挥出‘文明桥梁’的作用。”孔德立直言,祖天意识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形式,而在于其核心 ——“对根源的敬畏” 与 “对整体的关怀”,唯有锚定根源、关照整体,寻求共识与共赢,才能在变局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世界和而不同
文明互鉴发展
“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孝悌、忠信等文化价值观,一直深刻影响着韩国。”韩国崇实大学副校长、中国语文论译学会会长、教授郑镇椌表示,成均馆大学是韩国推崇儒学的重要象征。在他看来,中韩文化交流并非单向传播,而是历经千年的双向互动,通过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既能强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也能推动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实现发展。
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教授白志敏长期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研究。在对话现场,她以中法合拍纪录片《康熙与路易十四》为切入点,介绍了康熙对西方科技的开放态度与路易十四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指出文明包容的本质是对异质文明价值的认可。“在全球化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法同样可以挖掘历史中的‘互鉴基因’。” 她说,儒家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伦理原则与伏尔泰倡导的 “宽容” 理念在精神上一脉相通,这种共性并非偶然,而是文明在独立发展中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殊途同归,为跨文化理解提供了基础。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爱尔兰中国研究院院长兼孔子学院院长王黎明,对孔子学院在促进文化包容互助方面有着深刻见解。“儒家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借助孔子学院的各类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传递给爱尔兰民众,使他们在亲身接触中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进而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中国文化。”王黎明说,这种文化包容又进一步推动了两国在教育、经贸、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互助合作,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驰盈策略-驰盈策略官网-专业配资公司-广东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